一場世紀罕見的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了中國和全球經濟,差不多癱瘓了世界。疫情之下,備受矚目的「十四五」規劃,正悄然走近。「五年規劃」是中國自1953年開始制定的五年一度計劃,全稱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綱要」。「五年規劃」是分為多階段、多步驟,環環相扣,包括聽取各方意見而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藍圖的最高綱領。觀察人士指出,眼見「十三五」即將邁入最後一年,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年高速增長期,GDP跌至歷史新低的中國,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十四五」規劃關乎未來五年的中國,除了強調高質量發展,因為各種黑天鵝事件而引發的大變局,料將成為規劃編製的重要考量因素。
「十三五」規劃
現行的「十三五」規劃(2016-2020年)的總體目標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項發展理念。「十三五」的具體行動目標包括: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中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等等。
未來的挑戰
「十三五」是「兩個一百年」目標中是一個關鍵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的經濟社會正進入關鍵的轉型升級階段,更是四個全面同步深入推進的關鍵時期, 必須緊緊抓住當前工作的核心和重點:民生。可以說,十三五是前所未有的歷史轉折期,具有承前啓後的關鍵作用,在這個階段,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將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根本轉變,從大國到強國的質的升級,人民的幸福安康的基礎將得到更加厚實的保障。
隨著中國到2030年的人口結構變化,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達到四分一。老齡化社會、社會保障、收入差異等問題日趨嚴重。可以預想,2030年的中國經濟將更以市場為驅動、以知識為中心、以服務為導向。倘中國如願於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未來政策調整的核心勢是重新界定政府/市場、中央/地方,國有部門/民營部門的關係。如何促進公平有效的社會服務政策,建立可持續的勞工福利和社會保障?如何促進增長新動能,提升國家生產率?如何建立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政府,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和財政可持續性?如何應對人口高速老齡化和縮小貧富差距懸殊?如何提高研發質量而不僅是數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發展模式?「十四五」規劃須直面屆時政府、社區、家庭的各種問題,未來發展挑戰重重。

圖: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億人(資料圖片)
從製造大國走向強國
隨著智能製造領域政策的持續出台,中國製造業逐漸向智能製造方向轉型,並開始大量應用雲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相關技術。智能製造是指基於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製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於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等製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感知、學習、決策、執行、適應等新型生產方式。智能製造將全力推動中國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中國經濟發展更加迅速。整體來看,智能製造產業市場潛力大,各地爭相搶佔智能製造高地。
目前,中國智能製造形成了4大聚集區,各具特色:一、環渤海地區:依託地區資源與人力資源優勢,形成「核心區域」與「兩翼」錯位發展的產業格局。北京在工業互聯網及智能製造服務等軟件領域優勢突出。二、長三角地區:培育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智能製造裝備產業集群,智能製造發展水平相對平衡。三、珠三角地區:加快機器換人,逐步發展成為「中國製造」主陣地。廣州圍繞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核心區建設,深圳重點打造機器人、可穿戴設備產業製造基地、國際合作基地及創新服務基地。四、中西部地區:落後於東部地區,尚處於自動化階段,依託高校及科研院所優勢,以先進激光產業為智能製造發展的「新亮點」,發展出了技術領先、特色突出的先進激光產業。

圖:中國的機器人及智能裝備產業工廠(資料圖片)
「十四五」時期,對於中國製造業發展極其關鍵。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和貿易格局加快重塑,中國產業發展進入從規模增長向質量提升的重要窗口期。中國要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必須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
從高速增長走向高質量發展
2019年11月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研究部署國「十四五」編制專題會議。李克強表示,2021至2025年,亦即「十四五」時期,中國的外部環境不確定及挑戰更多,編製中國「十四五」規劃要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突出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推動高質量發展。同時,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以改革創新破解發展難題,實事求是、遵循規律,著眼長遠、統籌兼顧,提出「十四五」時期發展目標、工作思路、重點任務,給社會良好預期,激勵全國上下努力奮進。李克強指出,圍繞補短板、促升級、增後勁、惠民生,要研究推出一批重大工程和項目,更加註重發揮社會力量作用,著力提升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産業創新力和競爭力,促進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

圖:1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研究部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編制專題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出席會議。(新華社)
小康之後的新常態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社會政法學部主任李培林在2020年《社會藍皮書》發佈暨中國社會形勢報告會上說:「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了1萬美元左右,按照現在的人口增長、匯率變化,以及經濟增長的態勢,預計在2021年至2025年的五年期間某一個時間點,中國將跨過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12,600多美元)高收入國家的一個門檻。」李培林強調,這個跨入不意味著中國不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一般說的發達國家是指OECD經合組織三十多個國家,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從三萬到十幾萬美元不等,所以中國和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
為構建中國新時期的發展戰略,中國和世界銀行在2014年發佈的聯合研究報告《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社會》闡述了中國未來的六大戰略方向。一、重新思考國有部門和民營部門的作用,促進經濟領域內的競爭。二、鼓勵創新,建立與全球研發網絡相連的開放性創新體系。三、重視綠色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四、為所有人提供均等機會和社會保障。五、建立穩健的財政體系,增強財政可持續性。六、確保中國作為國際社會利益相關者繼續融入全球市場。
「十四五」是「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期。中國正處於從舊常態躍遷到新常態,從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攻堅期。未來五年,將是中國積極應對國內社會主要矛盾轉變,面對國際經濟政治格局深刻變化的戰略機遇期,保持發展動力持續以及整個社會穩定也是未來發展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