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結伴同行 - 中非命運共同體


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和非洲一直保持著貿易夥伴關係。從20世紀下半葉中國支持非洲解放運動起,兩地的政治和經濟關係變得尤其緊密,當時雙方都希望在戰後的地緣政治秩序中尋獲更大的影響力。如今,非洲正在尋找可靠的夥伴,幫助它渡過經濟復興的初期。而中國一直致力於在非洲涉獵廣泛的投資,從基建項目的承建到油井和銅礦的勘探和開採,企業的目標是讓資本投入運作。兩地都從這種戰略夥伴關係中獲益良多,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圖:2018 年吉布提人民分別手持中國及吉布提國旗,參加中國參與的住屋建設計劃啟動典禮。(Getty Images)



中非合作與產能互補


當代中國致力於經濟建設,與非洲展開大量的經濟合作,同時希望提高非洲地區在鄰近的歐洲乃至世界貿易中的參與度。在民生方面,中國也與非洲各國的合作日漸深入。中國參加了處理索馬利海盜問題、打擊非法野生物盜獵者、維持非洲各地的治安、防止愛滋病和伊波拉病毒的國際蔓延等事務,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矚目。


事實上,中非合作中的產能互補非常強。非洲需要工業化起步,需要資金,需要就業,需要擺脫國家經濟只能靠出售自然資源的狀態。從安哥拉到津巴布韋,非洲的政府和企業都需要可靠的夥伴來共同建設基礎設施、開發礦產資源,而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穩定的工作,以滿足非洲人民渴望擺脫貧困、改善社會和物質福利的需求。中國恰恰就可以提供資本、產能和技術。


與此同時,非洲有著豐富的資源,但這些資源長期以來得不到充分開發,且被西方國家以低價壓榨掠取。中國企業在非洲的油田項目,為中國能源安全提供了巨大幫助。中國從非洲進口的銅、棉花等,數量比國產的還多。因此,中國的國有企業和大型民營企業同樣需要跳出國內的舒適環境,積累更多的海外運營經驗。中國在非洲的投資如果處理得當,將會進一步鞏固兩地本已牢靠的關係。


圖:2018 年北京舉行「中非合作論壇」,習近平與眾非洲國家領袖合照(路透社)

務實的投資


中國投資非洲是一項經過深思熟慮的長期戰略。曾幾何時,投資非洲便宜又簡單。可是,隨著非洲的快速發展加劇了資產競爭,這種短平快的投資模式正在發生轉變。如今日本和韓國也在全球瘋狂採購,因為他們也需要自然資源來推動本國經濟,這種競相擴張使非洲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迫使所有潛在投資者提升盡職調查標準。為實施更加深思熟慮和更務實的投資策略,中國投資者也在逐步採用國際標準和最佳實踐方法。


能源和礦產資源吸引了大部分的中國對非洲的直接投資。然而,中國的其他企業和服務供應商在發展非洲的實體基礎設施中的作用卻被低估了。非洲天然資源固然是經濟重要命脈,但商品市場已漸見成熟。在中國向產業價值鏈上層移動的同時,非洲也可以成為中國的出口市場和製造業基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有1/3地區GDP可望升超過5%。全球手機通訊業協會預測,未來五年,非洲流動電話及數據訂閱數目,將會逐年上升5%,較全球平均值高出一倍,到2025年將會有近三億非洲人使用互聯網。鑒於非洲蘊藏的尚未開發的巨大資源和其持續增長的市場,中國在非投資的發展前景依然向好。


若干年前,中國在非洲的投資方式比較散亂。中國企業一般先在當地隨意抓住一個立足點,然後買進一些商品,但未必會開發或發展他們購買的資產,因此,給人的感覺是在初步的投資後不會為當地留下什麽價值。其實,在一些因缺乏資源而無法建設亟需的基礎設施的國家和地區,中國的投資會對當地經濟產生乘數效應。儘管目前中非交易量已初具規模,但兩地的夥伴關係在未來數年還會對全球經濟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圖:非洲天然資源固然是經濟重要命脈,但商品市場已漸見成熟。(資料圖片)

中國投資的爭議與暗湧


有見非洲市場的增長潛力,中國企業都盼望分一杯羹,由於投資增速較快,中國在非洲的投資也存在很多爭議。不少當地人對中國投資者的真實用意心存疑慮,而中國投資者與地方政府和社區的期望值存在差異,也難免產生摩擦。過去,中國的急進和效率至上的行為也曾適得其反,損壞了中國投資者在非洲的聲譽。比如,有人曾經批評中國投資了當地的採礦項目後卻什麽也不做,給人的印象只是在全球囤積和儲存資產,卻沒有給當地的民衆帶來什麽好處。

要掌握中國在非洲的經濟實況,不能夠單憑抽象數據,還需要有實地考察。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傅好文(Howard W. French)採訪過非洲 15 國,寫成著作《中國的第二個大陸:百萬中國移民如何在非洲投資新帝國》。傅好文在書中指出,非洲國家普遍失業率居高不下,但中國國企和私營小企都大規模引入中國基層勞工到當地,為非洲帶來極大民怨。中國企業不斷與非洲人發生磨擦,令中非友誼暗潮洶湧。傅好文發現,不少中資企業連非技術職位,都寧可聘用中國外勞。畿內亞政治領袖狄奧波(Aziz Diop)曾向傅好文批評,中國合約有欠透明:「如果我們投入大量資源進行交換,我們期望可以得到科技與專業知識,但是中國總是會率領大批工人進駐,而為數不多的畿內亞人只能跑跑腿而已。」

中国需要越來越謹慎對待可能會破壞新投資機會的聲譽風險。中國企業必須通過改進溝通技巧,並提高對當地社區民衆需求的敏感性,來改善在非洲的企業形象。西方投資者或許更能達成投資交易,因為他們更為注重社區能力建設,並與進行社會和環境研究的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機構合作共事,而這些往往是獲得籌資的前提條件。對社區的貢獻,會讓中國投資者在未來幾十年,更容易在非洲獲得更多的交易機會。



中非合作論壇


中非合作論壇(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FOCAC)是中國和非洲國家之間為進一步加強友好合作、促進共同發展而舉行的定期對話論壇。宗旨是平等磋商、增進瞭解、擴大共識、加強友誼、促進合作。從2000年開始,每三年舉行一次,論壇成員為中國、與中國建交的53個非洲國家以及非洲聯盟委員會。


在中國推動「一帶一路」以及中美貿易戰的大背景下,中國積極謀求在非洲有更大的影響。在2018年北京峰會暨第七屆部長級會議舉行前,中方已經在非洲落實一些投資項目。據新華社報導,這次峰會吸引多國領導人出席,是「中國在非洲影響力日益增強的結果」,峰會有望構建「更加緊密中非命運共同體」,和對接「一帶一路」與非洲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峰會開幕式上發表主旨講話時表示,「中國願以打造新時代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指引,在推進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基礎上,同非洲國家密切配合,未來3年和今後一段時間重點實施『八大行動』」,全方位規劃了中非合作的優先領域和重點方向。


圖:非洲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主體(新華社)


中非合作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非洲國家致力於建立共同市場,中國積極維護多邊貿易體制,雙方有著共同點。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今世界,中國與非洲的合作為南南合作樹立典範,有力地維護了多邊貿易體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