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 論壇現場
9月28日上午,第二屆古村鎮大會主題論壇之四「智慧古村鎮」在濱州國際會展中心大齊廳舉辦。本次論壇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住建部智慧城市與智慧景區專家黨安榮擔任主持,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信息化技術在智慧古村鎮的應用與實踐。
金晟鈞(韓):河回村的保護

圖:首爾大學教授 金晟鈞(韓)
金晟鈞主要介紹了河回村的故事。韓國的村落都是面向遠山,有著不同的朝向。遵循風水,遠眺山峰,是韓國村落的主要特點。河回村就是一個依山傍水的村莊,在2010年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對河回村進行保護規劃時,金晟鈞最主要的目標是保護自然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村落更加宜居。在這個過程中,景觀、旅遊、村民生活等管理機構共同協作,景觀管理機構起草維護古代環境的導則,旅遊管理機構負責推出旅遊產品。對於物質遺產,金晟鈞堅持的原則是保持所有傳統建築的原貌,保持完整性和真實性。其中,居民住宅可以內外有別,給原住民現代化生活的機會,但是要儘可能保持外部原貌。對於學校等非住宅建築,內外都不可以改建,要最大化保持原貌。
金晟鈞對河回村的每一個點做了監控,建立了2D和3D的資料庫。人們改建樓宇的時候,可以將新舊進行比較。因為已經建立起相關的資料庫,人們使用手機就可以看到2D和3D 的信息,在手機前對河回村進行遊覽。同時,他們和本地社區的合作,居民和遊客可以上傳照片視頻進行共享,從而搭建起GIS地理信息系統,構建參與式、交互式的地理系統。
趙琛:俯瞰中國古村落

圖:中國古建築文化遺產研究委員會主任 趙琛
趙琛追隨羅哲文先生二十多年,一直致力於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他認為這項事業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多年間,趙琛航拍過許多村莊,從空中俯瞰村莊,他發現彩磚瓦十分影響村莊的風貌。他強調,希望以後村落規劃部門禁用藍色和紅色的彩磚瓦,如果非用不可,最好選用黑色和灰色。
他和團隊建立了古村落檔案館,收集了從民國時期到現在的村落圖片,並一直在進行資料的補充。趙琛展示了一張手繪地圖,手機掃描後,就可看到地圖中的影像資料。這種智能地圖利用影像互動技術,讓地圖上的每個地點,通過手機有了聲音和情境。
趙琛認為如果文化遺產沒有及時地記錄,恐怕以後就來不及了,他希望將來可以把所有古村落的資料都收集在檔案館中。
石川乾子(日):日本古村鎮的歷史進程及保護、更新的趨勢

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專家 石川乾子(日)
二戰中,日本除了京都與奈良外,許多地方遭到了破壞。在60年代,日本民間發起了古村鎮保護運動。和中國一樣,日本的村鎮保護也面臨很多困難,古村鎮的維修費用成本在不斷上升。2009年,日本通過《歷史古鎮再生法》,政府將支持70%的資金去購買土地。法案通過後,規劃從地方政府向上匯報,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交通、運輸、農業、土地等不同的部門共同合作。
日本地震海嘯災難頻繁,所以村鎮的重建工作尤為重要。在仙台機場附近,有六個歷史村莊都受到颱風的破壞,重建過程中,這六個村莊整體後撤,整合為一個村莊。災難發生之初,政府要做的救援工作太多,無暇去顧及小村莊的微觀建設。石川乾子和團隊對村莊進行了景觀單位的識別和調研,發現寺廟、神社等高海拔地區的建築受到的破壞較少,而且農捨因為林地的保護得以保留。
他們發現林地對於村莊的重要性,所以通過網際網路,號召大家來到海邊的村莊種樹。後來,數千人來到這個小小的村莊,幫助當地人恢復林地。石川乾子說:「我們的文化景觀要代代相傳。農業的社區非常重要,利用新技術的方法,可以調動公眾的參與。沒有大家的共同參與,重建林地工作將無法完成。」
霍光:鄉村摺疊:多維可視化在關聯領域的實踐與思考

圖:清華同衡數字城市所副所長 霍光
霍光認為摺疊的概念就是將許多東西壓縮在一起,可以很方便地帶走,他所做的三維可視化技術就是將諸多數據集合在立體模型,讓大家可以便捷全面地瞭解一個地方。
今年開始,清華同衡數字城市所開始做北海靜心齋的項目,用照片的方式生成模型,也就是傾斜攝影的技術。一般傾斜攝影技術是應用在航拍中,但是航拍的照片精度不夠。霍光介紹說:「我們利用軟體的研發,通過人工攝影就可以實現一個可行的數位化的採集。」霍光向大家展示了北海靜心齋的視頻,生成的模型也可以在VR中播放。他認為這項技術可以應用在古村鎮的保護中,速度快成本低,可以很方便地展示記錄鄉村的風貌。
霍光介紹了清華同衡數字城市所製作的烏鎮3.0智慧平台、西河村智慧鄉村展示平台,他認為三維可視化技術可以應用在鄉村建設中。過去人們只能通過測繪記錄建築景觀,現在通過航拍就可以快速準確地保留當地的信息。另外,在古村規劃設計方面,建築師無法去一次現場就瞭解所有情況,要在工作的城市和村莊間往返多次。通過三維模型,建築師在辦公室就可以看到村莊的信息,不受地點的限制,從而保證設計的準確性。最後,霍光說:「希望多維可視化技術既能應用在智慧城市,也能實現鄉村的智慧化。」
郭崇慧:基於大數據的古村落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與傳承研究

圖:大連理工大學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 郭崇慧
古村落文化遺產數位化保護,是指藉助於信息技術和相關設備,採用不同類型的數位化方法,將古村落文化遺產的各種信息數位化,並永久存儲於數字世界中,以實現對古村落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與弘揚。
為了將古村落的信息採集規範化,郭崇慧邀請了建築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的專家編輯出版了《古村落的信息採集操作手冊》。他們開創了眾包模式,寒暑假期間在網上發布任務信息,號召大學生、研究生等到古村落進行網絡村莊信息採集和村落田野調查。同時,郭崇慧團隊開發了村落畫像框架、原型系統雲平台等相關工具,從而讓更多人加入古村落的保護,保證村落發現和採集。
馬英華: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

圖:北京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所長 馬英華
馬英華說:「傳統村落已經成為一個美麗的包袱。」目前古村落的保護面臨很多問題,比如村莊數量眾多、交通不便等。2015年,住建部提出建設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集中、系統、全面地展示中國傳統村落及其所承載的傳統文化遺產。
在建立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的過程中,清城睿現數字科技研究院對展示的村落對象進行了分類。對於甲級的村莊,觀眾可以進行村莊的漫遊,瞭解村莊的建築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互動博物館中看到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的一天等生動內容。乙類的村莊會進行2.5D的遊覽,丙類的進行平面的展示。
將來他們還計劃研發虛擬遊園、VR技術、增強現實等手段,使建築的復原成果讓更多人瞭解到,讓大眾對古村落有更深度的體會。馬英華介紹了金溪古村的保護案例,她說:「希望將來通過科技網際網路的手段,建立全息的博物館,讓中國傳統古村落重煥活力,實現鄉賢的回歸。」

圖: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黨安榮
在論壇結束之時,主持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黨安榮進行了總結。通過六位報告人的案例,他認為保護古村落首先要做的就是正確理解我們的村鎮,在理解的基礎之上梳理保護理念,利用技術手段正確地獲取數據。在規劃設計過程中,使用智慧手段來評判設計的成果。後期在發展經濟旅遊時,需要運營管理,通過霍光講述的DMS系統等手段,提供靜態、動態、自然、人文等數據,為規劃設計者提供科學的依據。他說:「在古村保護中,要堅持對保護對象進行動態監測,來看自己的工作是否發生了作用,保護結果是否成功最終需要時間的考驗。」

圖:SIG善美 董事長 曾雯海 獲貴賓邀請參加 第二屆中國古村鎮大會,與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共同討論信息化技術在智慧古村鎮的應用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