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化已不再拘泥於「接觸」,而是注重「共享」。全球化的人類社會有了更強的自我意識,發展起更為密切的紐帶,時間和空間相互銜接。不同人民之間的接觸越來越多,不同文化相互交織,各種身份相互混雜,所有國家都在參與全球化進程中扮演各種角色。可是,由於不同社群之間仍然相互分離,我們必須實現一個新的團結。這意味著要加強人類社會共同承擔挑戰的能力;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優質教育,使每個人的聲音都能在全人類的對話中體現出來;促進科學合作網絡、建立研究中心、傳播信息技術以加快思想的分享;以及在保持多樣性的同時,善用文化建立友好關係並塑造共同的願景。

圖:全球化的人類社會有了更強的自我意識,發展起更為密切的紐帶,時間和空間相互銜接。
全球化與多樣性
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序言部分,文化被定義為:「某個社會或某個社會群體特有的精神、物質,智力與情感方面的不同特點之總和。除了文學和藝術外,文化還包括生活方式、人的基本權利、價值觀體系、傳統和信仰。」文化定義了人與自然、物理環境、地球及宇宙的關係,表達了我們對其他物種的態度與信仰。與此同時,文化也是一種充滿活力的變革力量。一個社會的文化既不是靜止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國際信息社會,建立不同文化之間的橋梁已經成為現實,而且我們幾乎每天都在跨越這些橋梁。在當前的全球化時代,全球資本、勞動力、信息的流動速度和強度都前所未有,本土文化正在同質化。這一現象在促進社會整合、為成千上萬人提供新的機遇的同時,也可能削弱了本土文化的獨特性,這反過來又可能導致身份感喪失、排斥甚至衝突。傳統社會與社區尤其如此,它們深受來自外界、與本土環境不適應的高速變化所影響。
文化與永續發展
文化是人類社會進步和創造力的源泉,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元素。在城市、國家和國際層面的發展計劃中,廣泛有效地納入文化考慮,把文化放在發展的中心地位,並有效推行具備文化敏感性的政策,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文化影響著社會中的人與人、甚至人與自然的內在關係,並制約著人們的行為。把文化置於發展政策的中心並不意味著保守、固化和限制,而是發揮本土資源、知識、技能與材料的潛力來培養創造性,促進可持續進展。文化發展是人類成功發展的前提,認可並尊重文化多樣性可以為相互理解、對話與和平創造條件。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文化投入對於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平衡全球化的同時保護本土文化獨特性也成為了新的議題。

圖:聯合國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聯合國官網)
文化作為一個活動部門本身就是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對全社區都能產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影響。經驗正告訴我們,一個社區的文化資源如何能通過促進獨特的身份認同、傳統、文化產品與服務轉換成經濟財富,創造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而且,在保護文化遺產和促進文化活動的長期過程中,發展出的傳統知識與技能方面的投入,還能有效加強環境的可持續性以及社區的社會資本。文化遺產與創意產業作為活動行業,無論是綠色職業、更符合可持續理念的消費及生產模式,亦或能夠更好地應對災害、保證水資源與食品安全,減少區域間不平衡與貧困,加強可持續性。

圖:文化作為一個活動部門本身就是發展的強大驅動力,對全社區都能產生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影響。
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文化作為一個產業,可以通過有形和無形資產、創意產業以及各種藝術表現形式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環境保護做出有力的貢獻。我們內心深知,生活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能否參與並從自己的文化中受益。歷史和自然環境的獨特特徵以及貫穿我們一生的語言、音樂、藝術和文學之間的聯繫,對我們的精神世界發展至關重要,並提供了身份感和認同感。無論社會在人類發展指數中的位置如何,文化都有其內在價值,這對每個人都是顯而易見的。
創造性的融資方式和公私合作關係為文化企業家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來源。諸如補貼等傳統的文化投資形式已不再能滿足當今的需求。根據統計,雖然文化行業為很多國家創造了2-6%的國民生產總值,但是官方發展援助用於文化行業的經費僅僅佔到1.7%。文化需要在物質和技術基礎設施、培訓以及能力建設方而進行長期的投資,才能釋放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潛能。舉例來說,國家可以推廣以文化為基礎的項目,把有關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和文化旅遊業的項目當納入雙邊和多邊合作,從而協助國家實現相應的發展目標。另外,加強當地社區和積極配合的政府部門的能力建設是打造可持續發展社區的前提。幫助傳統文化產品適應現代市場,需要技術和設計方面的支持,也需要法律和金融專業方面的背景。對於微型企業和創造性生產者而言,有利的市場環境至關重要,而這離不開相關政策與措施的支持。
構建和平世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誕生源於一個樸素的想法:「既然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和平有利於人類,而人類也擔負著維護和平主要責任。通過自身的良好意願、憑借自身意志的力量,人類是和平的最終保證者。全球化加速了民族與文化之間的交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增進和睦友好與社會互動的機會,但同時也加重了誤解與不滿情緒,氣候變化和自然資源的消耗也使一些立場變得強硬。全球危機帶來的挑戰,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面對的。各個社群都是相互聯繫的,沒有誰可以孤立行動。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新形勢,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將人類社群聚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個不排斥任何人的共同世界,實現相互理解與建設和平。如果不在思想與道德方面進行合作,僅僅依靠經濟與政治活動,人類不可能擁有持久的和平與全球繁榮。文化,體現了人類所有的思想,是一個社會不斷發展和繁榮的土壤。我們必須通過促進相互理解以及在教育、科學、文化和傳播領域展開國際合作,靠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在人們的思想中構建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