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 格物致知 - 善美博物館計劃
根據「國際博物館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的數據,在全球202個國家和地區中,有超過55000座博物館。巴黎的羅浮宮、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的史密森尼學會、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梵蒂岡的梵蒂岡博物館,都屬於世界上最大、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國際博物館協會是隸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政府性國際組織,於1946年在法國巴黎成立。1974年國際博物館協會於哥本哈根召開第11屆會議,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做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諸於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隨著社會的不斷變化,公眾的文化需求越來越高,對博物館的期盼也在不斷增加,博物館也需要與時並進。

圖:在全球202個國家和地區中,有超過55000座博物館(網絡圖片)
關於善美博物館計劃
「善美博物館計劃」成立於2016年,宗旨是幫助博物館與全球公眾更貼近。「善美博物館計劃」創辦人曾雯海女士說:「博物館服務著不同的對象,從研究人員、專家到公眾,目前越來越多地轉向為公眾提供服務。「善美博物館計劃」的發展概念,不在於我們要做什麼,而在於我們要怎麼做。社會不斷進步,除了宣傳、教育、展覽這些常規服務之外,現在的博物館還能夠給公眾做些什麼?博物館人首先要瞭解公眾的興趣在什麼地方,接觸公眾的渠道在哪裡,才能讓公眾更好更便利的去認識博物館。」

圖:現在的博物館還能夠給公眾做些什麼?(網絡圖片)
公眾眼裡的博物館
公眾眼裡的博物館是見仁見智的。因為文化背景和興趣的不同,所以不同的人在博物館裡看到的、想到的便存在一定差異。在很多街頭巷尾的人們心中,博物館就意味著遙不可及的古物和寶藏。事實上,國內外的博物館這一百多年來做了那麼多工作,辦了那麼多展覽,很多時候博物館人把珍貴的文物放在展廳里,放個牌子寫上名稱、年代、出土地點,然後寫一個學術報告,結果發現在學術界評價很高,但公眾卻默然不知。這樣的做法其實對公眾來說,充滿了距離感。
「善美博物館計劃」正在努力的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拉近國內外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感,幫助博物館讓公眾能夠通過新途徑得到他們從展覽中沒有得到的東西。例如,公眾能否在網上看到更多在展覽上不看到的文物信息?能否透過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技術看到國外有價值的展覽?能否通過手機鏈接多樣化的社交媒體、交友網站進入博物館的後台?能否透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360度欣賞展品的細節?能否透過數字化活化在博物館倉庫裡面的大量藏品,讓公眾在網上瀏覽?博物館的研究能否透過網絡變成可以跟公眾分享的可視性成果?

圖:「善美博物館計劃」正在努力的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拉近國內外博物館與公眾的距離感,幫助博物館讓公眾能夠通過新途徑得到他們從展覽中沒有得到的東西(網絡圖片)
建立生活的相關性
幫助博物館與公眾建立生活的相關性,是「善美博物館計劃」現在正在努力做的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這部分,我們要讓公眾知道,博物館站在平等謙虛的位置,希望通過與公眾的交流,瞭解公眾的興趣和關注點,從而能辦一個與大眾形成互動的展覽。我們也鼓勵更多博物館人要走出去,參與到國際上去,參與到社區裡去。每一位博物館人都是博物館的代表,我們要讓公眾知道、瞭解到博物館正在做的和想要做的是與大眾有相關性、有交集的事情。
比如說,有個特別的隕石掉到了中國,各種媒體熱火朝天的報道,產生了巨大的關注和互聯網流量。對於一個收藏了大量的隕石標本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來說,這時候博物館的地質學家們和考古學家們就可以為公眾介紹:如何認定隕石?隕石是怎麼掉下來的?過去什麼時間也掉過隕石?在考古學領域里怎麼用隕石來做地層斷代?等等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如果在這個時候,博物館能推出一些有意思的活動和相關的小展覽,到學校裡面做一些主題講座,就與當時公眾的關注焦點產生了共鳴,這就是能讓公眾覺得博物館展覽的東西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這些信息才是公眾更喜歡的。

圖:讓公眾覺得博物館展覽的東西是與他們息息相關,對博物館的發展至關重要(網絡圖片)
博物館的性價比
參觀博物館的費用,這對公眾來講是很實在的,也就是說你去博物館參觀是要花錢的。當我們站在一個博物館人、一個學人的立場來看時,就會說,博物館的費用應該不是問題吧,有時還會說,這比交學費合算、比買書要便宜。但是對公眾來說,費用就是一個問題,這不僅僅是參觀門票所產生的費用,包括去博物館的交通、購物開支,而且時間投入和精力消耗也是實實在在的付出。所以,博物館能否體現出合理的、吸引人的「性價比」是關鍵所在。因為同樣是花錢,公眾還可以有很多別的選擇,比如一家四口去電影院體驗一下視覺享受。作為博物館,我們必須明確讓公眾進博物館並不是為了讓他們花那些錢,而是讓他們體驗博物館,讓他們愛上博物館,並且一代一代的都愛上博物館。這在博物館發展中是最值得考量的一點。
與公眾更貼近
展覽、宣傳教育和公眾服務是博物館的核心。在這些方面怎麼做,怎麼和公眾貼近,我們還在探索有什麼可以讓博物館做的更好的途徑。「善美博物館計劃」透過各種展示方式,把博物館的神秘通過新時代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多媒體、上網、社交媒體(不僅僅是觸摸屏)等展現給公眾,讓公眾對博物館持續以來的收藏、藏品研究的意義性和相關性,有實際性和參與性的體驗,落實到一個相關性的意義上去。讓公眾知道博物館在做的事,跟他們是有關係的,才能讓公眾在參觀博物館時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讓公眾更好的理解生活、享受生活。

圖:讓公眾知道博物館在做的事,跟他們是有關係的,才能讓公眾在參觀博物館時得到一種全新的體驗(網絡圖片)
公眾的知情權
博物館幾百年來都在收藏,不收藏就沒有生命力。博物館用納稅人的錢,在經過博物館專家的審定之後,用納稅人的幾萬、幾十萬、幾百萬來購買文物,但這個過程公眾有多少知情權和參與性呢?實際上,大多數公眾對博物館購買什麼文物並不關心,比較而言,其中的一部分人更關心的是博物館能否對他們的私人藏品有所認可。在經由博物館權威性的鑒定之後,這部分人更希望博物館能收藏他們所擁有的藏品。因此常常有人對博物館說,他們可以捐獻他們的藏品給博物館。既然公眾如此支持博物館的收藏工作,那麼,在經過嚴苛的鑒別和評判之後,博物館自然會有選擇的入藏傳世作品。隨著社會上的發展,這種與公眾的互動也逐漸成為博物館藏品徵集的一個方面。 我們要讓公眾能夠感受到:我可以走進博物館、接近你的文物、你的研究,我和博物館人對館藏文物有同樣的知情權。

圖:讓公眾與博物館人一樣對館藏文物有同樣的知情權,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網絡圖片)
不斷變化的博物館
在這個急劇轉型的社會中,博物館肩負保護人類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使命。這個永恆的使命在今天尤為重要。那麼我們要怎麼去完成這個使命呢?對很多人來說,博物館的功能就是藏品徵集、展覽、研究、教育宣傳和公眾服務。比起借古喻今方式的溝通,「善美博物館計劃」認為,通過豐富多彩的現代生活去瞭解我們的過去,也許是更有效的方式。我們在博物館相關專業的課堂上學習的,很可能是上一世紀的博物館學理論,現在實際接觸到的卻是當代博物館的實踐,而當我們繼續發展的時候,面臨的又是未來的博物館。所以,我們必須對博物館產生一種新的認識,即用發展的眼光去認識不斷變化中的博物館,必須充分瞭解我們現在的社會和生活,通過我們對現代生活的理解才能更好的去瞭解和講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