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國際理解教育與全球化發展


我們生活在緊密相連又相互依賴的世界。全球瘟疫、恐怖主義、極度貧困、環境污染及氣候變化等全球化發展問題,是70億人類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沒有國家可以獨自找到應對所有全球化挑戰的解決辦法。因此,只有深刻理解本民族的文化並以尊重、包容、開放的心態對待世界多元文化,才能進行平等的文明對話,建立真正的國際理解,共同解決人類面對的各種難題。


圖:我們生活在緊密相連又相互依賴的世界(資料圖片)



關於國際理解教育


二戰結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成立,並於1946年首次提出「國際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建議在各國的學校教育中廣泛開展國際理解教育,旨在通過這種教育增進國家間的相互理解,促進國與國之間建立和平共處關係,用以減少和消除國家間的衝突,從而促進世界和平。


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種新的學習領域,是一種培養全球公民意識的終身教育。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議各國加強學生的世界共同體意識教育:超越國家框架、具備全球意識的「世界公民」成為各國國際理解教育的新議題;更首次將日文「共生」(きょうせい)一詞作為UNESCO國際教育大會通用術語,成為世界課程改革的新熱點。


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以責任、公正、平等、自由、包容、和解、人文等為核心價值,強調學生意識到自己文化的獨特性與優越性的同時,對世界所有民族、各國家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抱持理解、尊重及寬容的態度,進而追求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促進世界和平、合作與交流,建設人類共同的美好未來。



全球維度的教育理念


英國國會下議院英歐未來關係專責委員會主席、前英國國際發展大臣希拉里·班恩(Hilary James Wedgwood Benn)指出:「全球維度對於二十一世紀的學習而言是最為基本的,它有助於理解我們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的複雜性,可以激發討論、鼓勵創新並給予我們工作和個人生活所需的技能。」面向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種貫穿於所有課程的教育理念,所倡導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與素質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素質教育的拓展與延伸,充實和豐富了素質教育的理論和內涵。


圖:全球化時代的國際理解教育是一種貫穿於所有課程的教育理念,是素質教育的拓展與延伸(資料圖片)



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加強國際理解教育,增進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2015年8月,國務院發文首次把研學旅行納入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範疇,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點再次強調促進校內外教育銜接。2017年發佈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對國際理解素養的定義是:「具有全球意識和開放的心態,瞭解人類文明進程和世界發展動態;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關注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與價值。」


從教育政策上的改革,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正在一步步的通過國際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實踐,深化中小學校國際交流合作,豐富素質教育內涵和實施途徑,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高品質學校建設,培養適應國家經濟社會對外開放和城市國際化發展需要,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



有機建構支持體系


有別於國家標準課程和地方專題教育,國際理解教育更體現出開放性、多樣性、參與性和習得性等特點。國際理解課程需要廣泛的教育支持,包括學習環境、課程內容、資源鏈接和教育志願者等。需要教育工作者進一步搭建平台、創新舉措,整合不同資源,因地制宜,建構國際理解課程支持體系。


在推行國際理解教育時,可以結合學校本身的文化建設,有意識地規劃教育國際化的學習環境,利用學校廣播和電視台,構建立體、多元、可視、入耳的網絡資源,推動學生赴境外修學旅行,真正實現學校無邊界,學習無極限。另外,強化課程資源意識也非常重要。以課題和教研項目為主題,有創造性地發掘和利用國際理解教育資源,主動參與各種國際教育論壇和教育交流活動,加強教師培訓和境外培訓,逐漸建立國際化的教育資源庫。再者,學校也可以與外企或國際志願者機構合作,引進優質外教資源,提升外語教育內涵品質。



重視中華傳統文化


文化是人類長期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的產物,呈現出多樣性、民族性和時代性特點。國際理解教育首要的是加強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有深刻理解和認同中華傳統文化,才能正確瞭解和認識世界多元文化,才能從文明互鑒的視角,全面理解和把握其他文明的精髓。因此,在推廣國際理解教育時,我們必須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


以史為鑒,從秦漢以來東西方交往的進程可以看出,文明的互動需要雙方各自保持不斷向前、向上的活力,才可以保持平等對話的基礎。但自明清以來,中國處於相對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背景下,缺少積極主動瞭解世界的動力,基本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對世界文化的瞭解十分有限。於是,我們逐漸失去了主動進行文明對話的現實語境,以平等和文明互鑒為基礎的國際理解與相互交流變得有限而被動,也讓我們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越來越薄弱。


圖: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資料圖片)



在過去20年間,在教育國際化領域發生巨大變化的同時,外交本身也在飛速改變。傳統上,外交更看重外交部及職業外交家的作用,而當今外交的特點是多方參與,讓公共外交增加了重要的新維度。公民社會組織、跨國企業與專家網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在高等教育領域,高校、大學生、教師、專業團體及基金會都是參與國際關係構建的角色之一。因此,培養青少年對本民族主體文化認同,根植中華文化,延續中華優秀文化基因,形成引領人類未來發展的中國文化的話語體系,對國家發展極其重要。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國家於2015年3月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文件,勾劃「一帶一路」的發展構想及藍圖。「一帶一路」指的是陸上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推動互聯互通和國際合作。「一帶一路」的目標是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圖: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合作重點在於加強相關各地的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旨在促進市場的整合和不同經濟體之間的聯繫,推動各地區在不同領域的合作,擴展商機,加強人文交流,實現更深層次的區域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從根本上說是人的構建,將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與學生生活經驗相結合,向世界講好中國理念,利用中國日益擴大的教育影響力傳遞中國聲音,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可以讓國際理解教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發揮價值。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