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瓷作為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一個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自古就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片」之說。它獨特的窯變藝術,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藝術特點廣受陶瓷愛好者喜愛。在中國陶瓷的大家庭中,鈞瓷因為「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窯變,不但很早便脫穎而出,榮列宋代五大名窯之中,更是長久以來備受達官顯貴的追捧。根據對鈞台窯的考古鑽探與發掘獲得的資料證明,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時期(即1101~1125年),是鈞瓷的黃金時代。鈞瓷是御用珍品,被封為「神鈞寶瓷」。每年欽定生產三十六件,其餘全部砸碎深埋,禁止民間收藏。乾隆皇帝在欣賞鈞紅瓷時,就曾吟誦出「暈如雨後霽霞紅,出火還加微炙工。世上硃砂非所擬,西方寶石致難同」的華彩之章。

圖:鈞瓷是中國陶瓷藝術史上的重要符號,在世界陶瓷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資料圖片)
鈞瓷的發展歷史
鈞窯是中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創燒於唐,興盛於宋,復燒於金元,延至明清仍繼續仿製,歷經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與汝、官、哥、定諸窯齊名。迄今為止,在禹州境內已發現北宋鈞窯遺址多達四十處,尤以神垕鎮大劉山下最為集中。
中國青瓷歷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產的主流。鈞瓷以其獨特的自然窯變藝術有別於其他瓷種,「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窯變現象,構成鈞瓷的特殊美感和藝術效果,具有很高的藝術魅力。它一問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視,並進入名窯行列之中。鈞瓷主要貢獻在於燒製成艷麗絕倫的紅釉鈞瓷,從而開創了銅紅釉之先河,改變了以前中國高溫顏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開拓了新的藝術境界。

圖:鈞瓷開創了銅紅釉之先河,改變了以前中國高溫顏色釉的局面(名窯鈞瓷網)
鈞瓷是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窯之一鈞窯出產的瓷器,是中國漢族傳統制瓷工藝的珍品。因宋徽宗時期曾在近禹州市內古鈞台附近設置官窯專門燒制御用瓷而得名,亦稱「均窯」、「鈞州窯」。鈞窯也稱均窯,均州窯是宋代初年,在今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鎮鈞台建立的瓷窯。鈞窯古瓷窯址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址處建有「禹州鈞官窯址博物館」。
禹州現存最早的《鈞州志》中說:「瓷窯在州西大劉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鎮下白峪村和萇莊鄉等地,先後出土黑、褐釉高溫窯變花瓷,被陶瓷學家稱為「唐鈞」,它是宋代鈞瓷的先聲。宋「靖康之變」(1126年)後,宋室南遷,官鈞窯停燒,鈞瓷一時受挫。到金、元時代,鈞瓷有了新的發展,各地爭相仿製,風靡一時,鈞窯播火全國。元末明初,因戰亂和災荒,鈞窯生產漸衰。明、清時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諸名窯衰退,鈞窯也基本停燒。雖仿鈞之風薪火不斷,但也難以恢復宋時的輝煌。清朝晚期,鈞瓷復甦。到光緒三十年(1904年),神垕鎮燒制鈞瓷者已有十餘家。民國年間,因戰亂、災荒頻繁,鈞瓷生產舉步維艱。至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後,因大旱和政局混亂,藝人外流,鈞瓷生產趨於停產狀態。1949年以後,特別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被做為國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圖:元/ 明初 鈞窯天藍「四」字仰鐘式花盆。口略呈橢圓,口沿外敞,深弧壁,厚圈足,底挖五滲水孔。形如仰置的掛鐘,故名「仰鐘式花盆」。通體罩天藍釉,局部釉面藍紫相間,釉色變化如夢如幻。足緣、口沿呈褐色。底部塗上醬色護胎釉,刻「四」字。(佳士得)
鈞瓷的興起
唐代花釉瓷器的出現,為鈞瓷的興起,奠定了良好的技術基礎。經過晚唐和五代十國的發展,陶瓷工藝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特別是到了北宋,隨著生產的恢復與發展,農業技術的不斷改進,促進了手工業的進步,尤其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是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國家的統一與生產的發展,使鈞瓷手工業有了迅速的發展。官窯興起,民窯林立,各地窯口,競相爭輝。五大名窯中的汝窯、官窯皆在河南境內,其中鈞瓷以窯變美妙的藝術,不僅受到民間的青睞,更受官廷的偏愛,並把鈞窯壟斷為官窯。
到了北宋晚期,特意在鈞瓷的故鄉—禹州城北門裏的鈞台附近設窯,專門為宮廷燒造御用品。由於宮廷以豪華奢侈為尚,選料嚴格,不計成本,工藝要求更高,由生產原係為民間燒制的碗、盤日用生活器皿,也主要改燒各式花盆和盆奩兒,以及尊、瓶、爐之類的藝術陳設品。所燒鈞瓷禁止在民間流傳,當開窯都由官府派職官把關監選,合格者當選,其餘一律砸碎就地深埋。鈞窯瓷極其珍貴,大家只好望窯生嘆,在民間有眾多的說法,比如「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

圖:中國嘉德在2018年11月的拍賣,一件鈞窯天青釉花盆以人民幣4887.5萬元成交,刷新鈞窯的拍賣紀錄,成為最貴的鈞窯(資料圖片)

圖:這件最貴的鈞窯高18.5 cm,口徑20 cm。出身很好,分別曾是盧芹齋繼承人Frank Caro、美國大收藏家賽克勒博士、英國古董商埃斯肯納齊(Giuseppe Eskenazi)所收藏,底部又有乾隆朝加刻的殿閣款「建福宮凝暉堂用」,另外一件有同款識的鈞窯花盆在台北故宮。(資料圖片)
鈞瓷的藝術價值
鈞瓷藝術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徵,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氣魄和瑰麗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聲瓷林,名揚中外,雖歷經坎坷而經久不衰。鈞瓷的藝術美,是通過神奇的窯變工藝而獲得的,它不同於人工的繪畫雕刻藝術,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麗、豐富、神奇,給人以詩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藝術享受。《中國陶瓷史》在評價鈞瓷藝術成就時說:「宋代鈞瓷創用銅的氧化物作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下燒製成功的銅紅釉,為中國陶瓷工藝、陶瓷美學,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偉大成就。」
鈞窯胎質細膩,釉色華麗奪目、種類之多不勝枚舉;有玫瑰紫、海棠紅、茄子紫、天藍、胭脂、硃砂、火 紅,還有窯變。尤以紅、紫為基礎,熔融交輝,形如流雲,燦如晚霞,變幻莫測,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魅力,在爭芳鬥豔的花園裏獨樹一幟。鈞瓷造型端莊,技藝嫻熟。窯變美妙,琳琅滿目。變化之多,難以勝數。「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的美譽。
鈞瓷的工藝
鈞瓷生產自古有「七十二道工序」之說,主要是講其生產工藝複雜。如以現代生產工序劃分,鈞瓷生產一般需要經過原材料加工、造型設計、制模、成形、素燒、釉燒、檢選七大工序。鈞瓷生產工序多,燒制不易。從選料到燒成產品,其間要經過數十道生產工序,無論哪道工序稍有不慎,即便是小小的差錯也會造成前功盡棄,這也是鈞瓷珍品率極低的原因。
鈞瓷的窯變, 其釉彩彰顯了有無相生、虛實統一的審美境界。不同於青花、粉彩、五彩等各種需要在釉上、釉下或釉中勾線、填色作具體精細造型的陶瓷品種, 窯變釉在燒制過程中發生自然流淌, 出現天然的線條和色彩。它的色彩並非人工雕琢出來界線分明的, 而是熔融流動、互相滲化渲染的, 這些色彩在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流動中竟呈現出畫面感, 本就是無意之作, 欣賞者更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 可依著想象力千變萬化。 「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等等。

圖:鈞瓷的色彩並非人工雕琢出來界線分明的, 而是熔融流動、互相滲化渲染的, 在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流動中竟呈現出畫面感(資料圖片)
鈞窯傑出的工藝成就,是在科學配好胎、釉的基礎上,燒成過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氣氛的變化,利用氧化和還原氣氛,由同樣的釉料釉色而成為深淺不一的窯變色彩。鈞瓷窯變產生的釉色、紋路也主要採用自然物象來命名,或動物,或植物,以紅色為例,有胭脂紅、朱砂紅、海棠紅、雞血紅、玫瑰紅、寶石紅、牡丹紅、桃花紅、火焰紅、柿葉紅等。好的窯變效果體現出的是釉色、紋路與造型的和諧統一。窯變的神奇同樣在於它是自然與人工的和諧統一。
當代鈞瓷藝術特色
鈞瓷在經歷了200多年的斷燒後,在上世紀50年代開始進入復燒階段。建國後的鈞瓷,又稱傳統鈞瓷,是指1949 年建國後以神垕生產的鈞瓷為主的鈞瓷。該時期產品以典型的「窯變」藝術,造就了「玉潤星輝、沈穩雄渾」的時代風格,倍受愛好鈞瓷人士的歡迎。 2003年07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鈞瓷」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2008年,鈞瓷燒制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圖:鈞瓷作品「富貴無邊」(資料圖片)
現在鈞瓷的燒造工藝基本恢復,並出現了創新工藝,被稱為鈞瓷新工藝,也就是現代鈞瓷。現代鈞瓷起源於1994年,成熟於1998年,是當代鈞瓷的主流。它以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結合傳統鈞瓷的生產工藝,大膽改進燃料、釉方、施釉燒成等工藝造就清新亮麗、意境豐富的現代鈞瓷。因為現代鈞瓷、審美風格鮮明,生產區域明顯、文化內容豐富,曾多次作為中央領導人的出國禮品。
2011年,禹州鈞瓷生產廠家達到160家,年產量230萬件(套),從業人員2萬人,擁有國家級大師4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110人,鈞陶瓷業年產值達60億元。2012年,禹州市鈞瓷生產廠家達到186家,從業人員2.8萬人,年產值達7.86億元,年實現利稅1.3億元。 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評價信息會上,河南禹州市申報的鈞瓷品牌價值被公佈為215.26億元。 2017年,禹州市鈞瓷生產企業已發展至186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9家,年產量220萬套,年產值24億元,從業人員達2.8萬人。
一般來說,當代具有較高價值的鈞瓷藝術品,都會具有三方面的價值:時代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將當今特定的歷史文化符號或元素,在傳統鈞瓷生產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的繼承發展,賦予作品新的命題和含義,同時也會推動鈞瓷藝術的傳承和發展。當代鈞瓷,從收藏的角度看,既承接傳統,又融入了現代人的審美,集傳統工藝與當代科技於一身,頗具收藏價值。 而當代鈞瓷的發展和藝術價值的提升,需要當代鈞瓷藝人不斷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利用古人的創意,啟迪更豐富的靈感,創造更多、更美、更厚重的鈞瓷藝術極品,使窯變出的色彩意境達到更高的藝術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