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人民日報:數字博物館漸成標配(傳統文化,創新發展)


人民日報:数字博物馆渐成标配

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18/0226/c1008-29833601.html



 


近日,高迪數字博物館在百度百科上線,作為中國和西班牙合作項目,高迪數字博物館通過短視頻、全景圖片、虛擬現實等技術,立體直觀地向用戶展現西班牙著名建築師安東尼·高迪的重要作品及生平。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採用數字化手段以激活館藏資源。數據顯示,僅在「百科數字博物館」這一個平台上,就有235家數字博物館上線,並且收錄了1625家博物館的文圖資料,線上瀏覽人次已超過7300多萬。



採用多種數字化手段,創新傳播形式


從1998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就著手建設自己的數字博物館項目「數字故宮」。經過多年的發展和建設,「數字故宮」的內容不斷擴展。如今,在此前「數字故宮」的基礎上開發出來的「故宮社區」平台,通過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整合故宮資訊、導覽、建築、藏品、展覽、學術、文創等10余類相關文化資源與服務形態,探索數字文化服務的創新模式,讓觀眾成為博物館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除了故宮之外,國內很多博物館都在利用各種技術及合作方式來進行數字博物館建設。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秦始皇兵馬俑數字博物館」採用了矩陣全景技術,收錄了兵馬俑的1號坑和3號坑的高精度全景圖資料。矩陣全景技術是在兵馬俑二層台,使用200毫米焦距的鏡頭拍攝不低於1000張、每張達到3500萬像素的圖片,後期再通過計算機處理,將這些圖片拼接起來,形成一幅200億像素的超大圖片,將兵馬俑1號坑內的所有遺跡進行「毫米級」重現,相當於在距離100米以外的地方,就可看清兵馬俑身上盔甲的紋路。畫面所到之處,細節纖毫畢現。

  

天津博物館與科技公司、網絡直播平台、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專業進行了合作,將館內一些臨時展覽推進中小學,並將相關的社教活動以直播的形式上傳到網絡平台,打造了「天津博物館公眾教育平台」。

  

高迪數字博物館是中國和西班牙合作項目之一,也是全球首個高迪主題的數字博物館。西班牙著名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一生的作品中,有17項被西班牙列為國家級文物,7項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對當代建築、美學、科技等等都有啓發和影響。通過數字博物館的信息管理,人們可以通過一幅幅建築的高清圖、設計稿,清晰地看到高迪的建築理念,他將自然與幾何、曲線相結合建設聖家族大教堂;巧妙通過三維眼鏡設計米拉之家。為了更好地通過數字技術呈現博物館,高迪亞太研究中心主席曾雯海也是位歷史藝術學者,她與百度百科團隊用3個月進行資料收集、內容策展、多國語言翻譯、學者訪談等。「通過籌辦高迪數字博物館一方面讓我看到高迪的國際影響力,另外一方面讓我看到國內外對於優質內容的渴求。」 曾雯海說。

  


互動體驗不足,阻礙數字博物館吸引更多受眾

  

雖然發展迅猛,但當前的數字博物館還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求。以敦煌研究院推出的「數字敦煌」為例,該網站2016年上線,包含30個敦煌石窟的高精度數字圖像和虛擬漫遊節目,2017年訪問量達到347萬次,數量看起來不小,但與敦煌市2017年全年接待遊客超過900萬人次相比,看得出仍有不小的潛力可挖。數字博物館展示信息的手段有限,互動不足、技術有待進一步完善,如何更好地運用新技術推廣文化,並使觀眾理解文化魅力仍是當前數字博物館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

  

數字博物館的建設,首先需要全面、簡潔地提取各大博物館的展品。相對於浩如煙海的文化遺產寶庫,數字博物館在選擇時應該取其精華,尋找最能體現文化特徵的展品。

  

相關專家也指出,目前很多數字博物館中的藏品多是孤立展示,沒有和相應的歷史背景結合。只有深入呈現傳統文化背景,才能使人們更好地對數字博物館展覽陳列的展品有更深層次的感受,因此,除了展現每個展品的細節外,其文化背景、思想理念都需要和作品做一些深度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展品的價值。

  

而技術手段的不足、互動體驗的缺乏,也阻礙數字博物館吸引更多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通過短視頻,可以進一步瞭解展品的背景;使用導讀,可以進一步明確展品由來;使用高清圖片,可以更清晰看到更多細節。但如何增加互動和推廣,就需要綜合這些手段,結合當下人們易於接受的方式,通過數字技術給人們提供更豐富的體驗。來自北京的博物館愛好者陳洋認為,虛擬現實技術可以讓我們全面感受建築展品,由上到下,從左到右,並且放大縮小局部細節,但受限於理念、設備等原因,目前很多數字博物館虛擬現實技術體驗並不令人十分滿意。

  


新技術、多元文化,將激活更多發展路徑

  

儘管數字博物館發展還處於粗放階段,但其前景卻值得期待。數字博物館作為博物館發展的重要部分,為當前文化傳播帶來了新的動力。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負責人金夏萍說,目前,超過7300萬網友通過百科數字博物館觀賞到了各地的珍貴展品。科技助力文化傳播是目前文化傳播的主流趨勢,人們已習慣通過互聯網滿足自己的文化需求。

  

隨著數字技術覆蓋更多國內外博物館,運用新技術、新媒體去瞭解多元文化也將激活更多發展路徑,幫助數字博物館發展走上新階段。

  

「2018年我們將繼續打造更加開放的生態體系,引入更多優質的博物館,用更強的技術實力記錄人類歷史的文明變遷。」百度公司副總裁沈抖提到,他們將上線包括總體覆蓋400多家西班牙博物館的大型數字博物館項目——百度百科聖地亞哥之路數字博物館,與收藏西班牙繪畫及雕塑作品最全面、最權威的普拉多美術館進行全面合作等,通過展示其珍貴展品,更完善、更全面地向全球用戶推廣及介紹西班牙的歷史文化。

  

於2018年上線的聖地亞哥之路數字博物館,通過超高清像素圖片、虛擬現實等技術展示聖地亞哥之路途經的250余座城鎮、200多間教堂、200多座城堡以及400余家博物館。人們可以足不出戶,體驗當年朝聖者們從法國出發,一路經過龍塞斯瓦列斯、潘普洛納、洛格羅尼奧、布爾戈斯、萊昂、阿斯托加、蓬費拉達、薩里亞等地,並經過布爾戈斯大教堂、尤索修道院、坎塔布里亞,最終到達西班牙聖地亞哥大教堂的全程。

  

故宮博物院在端門推出的「發現·養心殿——主題數字體驗展」也值得關注。與以往單向被動式參觀的展覽不同,展覽更加註重探索和體驗。開放性、多樣性、體驗性和互動性,成為最大亮點。除設置了多種有趣的真人通關模式,展覽更與人們手中的移動智能設備建立起關聯。手機不僅僅是一台「照相機」,更可以參與到多種有趣的交互環節中,讓線上與線下的聯通變得妙趣橫生。選取故宮博物院養心殿生活中的「政務——文化——起居」元素,使用「端門數字館」導覽小程序對觀眾進行個性化導覽,同時利用小程序進行互動和積分記錄,就可以體驗「召見大臣」「朱批奏折」「走進三希堂」「鑒藏珍玩」「親制御膳」「穿搭服飾」等活動,在遊戲結束時根據積分揭曉「彩蛋」,度過內容豐富的「養心殿的一天」。這對於廣大年輕觀眾來說,不僅增長了歷史文化知識,同時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時尚感。

  

「我們希望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融合,進行又一次創新呈現,利用數字技術,讓年輕人更多地走近傳統文化。」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2月26日 12 版)

bottom of page